1.长安汽车胎压多少正常?
2.汽车行业还能发展多久,未来将如何
3.新能源电动轿车如何发展?
4.汽车评价研究院三大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结果发布暨高峰论坛举行
5.新型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共享;整合现有科技,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1.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2.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长安汽车胎压多少正常?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破
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
国内新能源汽车科研开发从八五期间开始历经十五期间“三纵三横”,十一五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布局》,十二五期间“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进入十三五,结合各类重大科技专项和强基工程等激励扶持创新,目前来看,已经取得明显成就。其中,包括上海电驱动、宁德时代、天津力神等行业重点企业,在国家“863”项目等支持下,实现了从科研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巨大蜕变,以及进行行业内协同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或者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组建联盟抱团发展。官产学研用共同发力助推产业壮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并探索出众多成功案例和路径经验。
对比而言,国内新能源汽车创新模式从上到下路径清晰,从产业需求、发展目标、分阶段实施路径等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而指导国家科研精准配置,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输出成绩。整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和核心技术创新主体大部分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及技术经验、数据积累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相比较于传统汽车领域委外开发、核心技术缺乏、经验和数据库积累较少,具有更坚实的后续发展基础和强劲动力。
此外,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加速等,行业间主体(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联盟等)、各级地方不断完善扶持环境,配套激励政策,从产学研协同开发、测试验证、成果产业化、资本参与等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均建成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上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探索,为自主掌握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并已取得突出成就。
汽车行业还能发展多久,未来将如何
长安汽车胎压正常范围在2.3-2.5bar左右,根据国际GBT28-2008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不同 轮胎 的胎压如下:标准轮胎:2.4-2.5 bar;增强轮胎:2.8-2.9巴;最大气压:不应大于3.5巴轮胎压力过高的危
长安汽车胎压多少正常?
长安汽车胎压正常范围在2.3-2.5bar左右,根据国际GBT28-2008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不同轮胎的胎压如下:标准轮胎:2.4-2.5 bar;增强轮胎:2.8-2.9巴;最大气压:不应大于3.5巴
轮胎压力过高的危害:
轮胎的摩擦力和附着力会下降,影响制动效果;
导致 方向盘 震动跑偏,降低驾驶舒适性;
加速轮胎中心胎面花纹的局部磨损,降低轮胎寿命;
车身振动变大,会间接影响其他部件的寿命;
轮胎帘线会受到过度的拉伸变形,胎体的弹性会降低,汽车上的载荷会增加。
滚动阻力降低。在路面上遇到钉子、玻璃等尖锐物体时,很容易扎进轮胎,撞击会引起内部开裂爆炸,导致爆胎。
轮胎气压低的危害:
与路面的摩擦系数会增大,油耗增加;
导致方向盘沉重、易跑偏等不利行车安全因素;
增加轮胎各部位的运动量,过度滚动会造成轮胎异常发热;
帘线和橡胶的作用降低,造成帘线与轮辋之间脱层或过度摩擦,造成胎圈损坏和异常磨损;
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倍增,轮胎温度急剧上升,轮胎变软,强度急剧下降。如果车辆高速行驶,可能会造成爆胎;
胎体变形会增大,胎侧容易出现裂纹,同时会发生屈曲运动,导致轮胎受热过度、橡胶老化、轮胎帘线疲劳、帘线断裂,还会增加轮胎的接触面积,加速胎肩的磨损。
长安汽车属于新能源汽车吗?
长安汽车有几款 新能源车 。以下是相关介绍:
公司简介: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业务主要涉及 纯电动 、 混合动力 、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设计、电驱动系统零部件制造、观光车纯电池生产与销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公司一直承担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是国家“十万工程”重庆混合动力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实施单位,重庆市新能源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
发展历史:
2008年5-8月,22辆中型混合动力汽车捷迅2008北京奥运会示范运营完成并产业化;承担科技部“863”重庆混合动力汽车大型示范运营项目4项;2009年2月,两会期间,院向长安购了10辆捷迅混合动力汽车,受到表彰。
长安汽车胎压多少正常? @2019
新能源电动轿车如何发展?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评价研究院三大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结果发布暨高峰论坛举行
请看这篇文章体现的精神,你就知道电动汽车的前景如何了。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意见稿全文
时间:2010-09-22 12:08
新能源汽车产业觃划总体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5元/瓦时;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
目录:
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事、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事) 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事) 阶段目标
四、主要仸务
(一) 全面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事) 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
(三) 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体系
(四) 扎实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
(五) 健全标准体系
(六) 开展充电设施建设
(七) 实施人才和知识产权战略
(八)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型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
3月27日,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等3项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在京发布。行业组织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见证这一产业盛事。
“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结果发布暨技术高峰论坛现场
评价活动已获行业广泛认可
近年来,世界汽车产业开始向电动化转型,呈现燃油动力、混合动力与电驱动并行的发展态势。为更好地评价各种车用动力系统的差异,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帮助消费者遴选出高性能产品,汽车评价研究院陆续实施了针对变速器、电驱动和混合动力系统等评价活动,已形成了“龙蟠杯”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等3项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矩阵,已获得产业界广泛认可。
活动获得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等行业协会与各大院校的鼎力支持。
出席活动的行业嘉宾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缪立进,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社长赵海青等。
参加活动评委会专家学者有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宋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席军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清华大学教授、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王书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大威等。
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卫海岗,赛力斯集团副总裁段伟,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电驱系统与集成部负责人毕路,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赵雪松,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蜂巢传动研发副总裁陈晓峰,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坦克品牌CTO马海利,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岚图汽车动力系统高级总监邓湘,岚图汽车动力集成开发总监毕帅,长安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监王鑫,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监朱建明、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驱系统总监赵小坤,上汽大众华北大区市场及用户运营总监董雯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电动车项目总工程师李博,极狐电驱动项目研发总师苏正杲,广汽传祺品牌担当刘洋,广汽乘用车技术中心混动与整车技术部技术企划科长潘超勇,赛力斯动力研究院研发管理部部长李金印,广汽传祺祺盛动力总成本部技术质量部长夏承睿,广汽传祺祺盛动力总成项目经理许静霞,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成与集成科高级经理徐旭初,极狐电驱动研发高工张克军,上汽大众电驱动系统研发经理陈震,比亚迪事务经理郭轶丹,龙蟠科技销售总监李振华,龙蟠科技大客户销售经理李新杰,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王洪涛、销售经理李俊强,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电驱性能工程师徐鹏,深蓝汽车品牌公关张潇予,广汽本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营销本部销售部北京商务中心市场营销系系长刘军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理事长、珠海华粤传动董事长倪川,珠海华粤传动OEM业务总经理方艳平,无锡胜鼎董事总经理彭高楼,孔瑞格 (苏州)销售总监闫卫华等企业代表参加出席本次活动。
行业领导高度肯定评价活动
多位行业领导高度肯定了汽车评价研究院举办的系列动力系统评价活动对产业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鼓励汽车评价研究院把活动办得更好。他表示:“汽车评价研究院作为客观的第三方机构,广泛汇聚行业专家力量,坚持对汽车动力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专业评价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指南之一,该评价还能更好地推动汽车企业不断地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美誉度。”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缪立进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缪立进认为系列动力系统评价活动已成为行业交流的平台。他说:“汽车评价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机构,持续关注汽车驱动的前沿技术,为行业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引导整车传动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把脉行业发展方向,带动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战静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给汽车评价研究院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点赞。她说:“汽车评价研究院一直在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各方面的推动工作,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具有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各车企产品、技术的发展,感受到‘你追我赶、共赴未来’的产业动力,也能相互交流借鉴,共谋合作。”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贡俊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认为,“评价活动不仅从电驱动行业自身出发,还结合产业链的需求,对电驱动产业进行了多维度评价。希望评价活动在“科学、公正、客观、系统性”方面更上一层楼,激励和规范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威评价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回顾汽车评价研究院深耕动力系统评价的初心,李庆文阐释了为何会从最开始的一个评价体系形成如今的三大矩阵。“汽车评价研究院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状态、进程、阶段推出了不同的评价的项目,评价活动也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近十年中发生的变化。”李庆文说。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
李庆文表示,在创建“龙蟠杯”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之时,中国汽车产业遇到了变速器“卡脖子”的问题。“当年,部分中国品牌的燃油销量火爆,但就是由于没有自主自动变速器,使我们的产量和市场份额都没达到预期。”李庆文说,在看到行业问题之后,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活动迅速筹备展开,积极推动中国自主变速器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内部交流,活动记录了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由弱到强的过程,“如今中国汽车企业在变速器的各个品类中,在世界变速器行业领域都有自己的地位,特别是DCT产业,中国基本达到全世界产量规模最大,技术突破也非常令人瞩目。”李庆文无不感慨地说。
“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
目前中国车企已改变了世界混动技术的竞争格局,还攻破了油电混动的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世界领先的混合动力品类。“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混合动力产品的品类、规模、技术领先性位居前列。”他说。
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
电驱动评价是基于目前纯电动汽车高速增长的趋势诞生的。“目前,影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最大的因素,仍然是电池系统。它影响了电动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因为电池所占的成本比例很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电池把整个电驱动行业的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都给消磨掉了,缺少对电驱动领域必要的重视。”李庆文说,三个评价活动为中国的动力系统产业的变革,动力系统的产业的升级,动力系统的消费者选择提供最好的评价、参考、建议。
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
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介绍道:“现在的三套动力评价体系,分别面向传统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和电驱动总成。评价的维度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通过三大评价涵盖动力化的产品。”
徐向阳表示,过去七年里,通过对传统变速器的评价,评委会见证了中国自主变速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而随着行业整体的稳步向前,专家委员会对评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三大评价活动结果重磅发布
在27日的活动上,汽车评价研究院重磅公布了“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及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的结果。
现场交流精彩纷呈
在活动现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发表了名为“电驱动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蔡蔚
蔡蔚教授在详细分析我国现阶段各类型车型的市场状况,不同技术类型车辆从现在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CO2排放情况等数据后提出,即使电动车100%使用煤电,仍比燃油车CO2化碳排放低。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过程中,油电、甲醇-电、氨-电等混合动力汽车是降碳节能的主要车型,纯电动车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提升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也是各阶段降低污染排放的主力车型;面向下一阶段的竞争,我们要加大对相关电驱动产品和产业链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元器件的研发力度,补齐短板。他表示:“基于我国的禀赋,要基于稀土永磁电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驱动产品。同时关注各种电机技术创新的进展和国际技术发展动态。
除主题演讲外,本次活动还设置有3个圆桌论坛,参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的主持下,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宋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席军强教授,蜂巢传动研发副总裁陈晓峰,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监朱建明等,围绕着“传统变速器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的主持下,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清华大学教授、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赛力斯集团副总裁段伟,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赵雪松,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重庆青山工业总经理助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岚图汽车动力系统高级总监邓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理事长、珠海华粤董事长倪川围绕着“驶向春天的混合动力”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大威,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驱系统总监赵小坤,极狐电驱动项目研发总师苏正杲,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王洪涛等嘉宾,围绕“迎接价格战风暴的电驱动”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img src="s://image.bitautoimg/image-800-w1/mapi/news/2023/03/28/afdbc57a8141434fbc34d1b33f6289c9.jpeg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环球汽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它。新能源&rdquo话说,今年两会再次强调&ldquo新能源汽车&rdquo。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今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多次被提及,包括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三年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是政策关注的焦点。然后,汽车编辑会告诉朋友们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一是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个人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崛起,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近75%。
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小伙伴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龙头企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瓦时/公斤,价格达到1.2元瓦时。这两项指标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两倍,下降了70%。
三是企业实力明显提升。骨干车企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发展体系,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R&D投资占比超过8%,高于行业世界平均水平。
四是配套环境日益优化。收费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高速公路等重点场所覆盖率大幅体系化。截至去年底,中国共有公共桩21.4万桩,同比增长51%,居世界第一。新用户私桩安装率超过80%。
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汽车国家和企业加快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产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全球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截至去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20万辆。2013年至,年均增长率为45%,欧洲和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6%。较早前,有人提出禁止售卖燃油车的议案。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已基本超过1%,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跨国汽车企业要加大电动汽车投资,加强战略合作,加快电气化转型。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奥迪等企业基本明确了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表,提出了2030年甚至2025年实现电动化转型的目标。丰田、宝马、雷诺、日产等企业率先成立电动车联盟,在共享R&D成本和技术成果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从中国的产业发展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数量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突出。
首先,充电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车桩比只有3.5: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整体规模仍然滞后。2020年规划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约为50万个,但仍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不匹配。我前面提到3.5:1,不算太高。如果按照2020年全年200万辆的产销量和我们建设的充电桩数量来看,这个指标不会优化,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一定足够合理,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尚未通过发展改变。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消费者的高收费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矛盾。
二是政策体系仍需完善。随着货币化支持政策的逐步退出,便利获取等后续政策要提前研究,快速布局。中央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支持政策衔接不够。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立地方目录,影响消费者选车空之间的巨大压缩,造成市场碎片化,抑制发展活力。
三是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来看,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不大,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与跨国企业相比,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一致性保证、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从整车来看,我们的新一代纯电驱动平台大部分还没有纳入企业的R&D,现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原厂燃油车做的改装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用用结合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四是后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不一定相似,售后服务的配套体系滞后,这也与培育消费市场有着必然的负面关系。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规范缺失、流通体系不完善、汽车保值率低等问题都与新车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关。此外,积分法已发布,但部分企业仍面临较大达标压力。以2016年为例,123家汽车企业中有42家未达到油耗规范要求。其中,也有生产销售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少企业从2019年和2020年的需求需求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规划布局上还有必要的差距。企业需要根据平均油耗标准和积分法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尽快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布局。反应慢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被动发展。
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发展变化进一步发展发展合力。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衔接。科学协调项目布局、储备开发和回收利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打破地方保障,引导地方财政补贴逐步由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用转变。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质量提升增量。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集中行业优势协同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平台和整车集成方面的创新,重点攻克下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等新系统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为了加快产品升级的步伐,2020年实现单节电池350WHR/公斤、模组260WHR/公斤的目标颇具挑战性。提高正向设计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整车轻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力争整车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车。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抓好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完善新能源汽车监管信息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水平。在这方面,小伙伴们担心补贴政策会有所调整,其实这种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把一次性调整推迟到2020年底,还不如分阶段释放调整压力,让朋友们顺利度过这段不断下滑的关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积分,提供多种交易模式。还需要研究制定积分经济管理办法,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提前研究发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需求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发展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率先制定国际规范,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关系。从技术、规范和规则的模仿者、追随者和追随者,逐渐转变为捕捉者、创造者和领导者。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方面,自主率先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比例限制试点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合资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设立国际R&D机构,积极做好海外布局,推动产业合作向合作R&D、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好了,今天有那么多关于汽车系列小伙伴们简单介绍的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不知道小伙伴们听完汽车系列的简介,对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希望边肖汽车的简介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那就关注这个网站。边肖车在这里等你!
百万购车补贴